找到相关内容88篇,用时17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唐卡六道轮回图解

    有某几 种略有较高智力,但普遍来说牠们愚痴及无太精密的思考能力。所以,牠们几乎不可能作任 何善业。人道人间的有很多,但可把它们归纳为八:生、老、病苦、死、爱别离、怨憎 会、求不得、五。阿修罗道 这一道中的众生福报极大,寿命又极长,与天界众生分别不太大,所以阿修罗道亦称为「非天」。生于此道中的众生虽有极大的善业力,但瞋恨及妒忌心强,故不能生于天界,而 生为阿修罗这一种似天而非天...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94258475.html
  • 关于唐卡中的六道轮回和十二因缘

    、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   阿修罗道   这一道中的众生福报极大,寿命又极长,与天界众生分别不太大,所以阿修罗道亦称为「非天」。生于此道中的众生虽有极大的善业力,但瞋恨及妒忌心强...形式比前述的三恶道较为少,故称为「三善道」。   中圈   生死之轮图主体之中圈,是描述众生轮回的处所(也即六道)之部份。图中的这部份分成六格,每一格中是六道的其中的一道之景况。中圈上方是天道,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454169761.html
  • 灰身灭智与寂灭无为──早期印度佛教的解脱观

    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等)的分析。其中,‘苦苦’是肉体受到伤害时所感受的痛苦;‘坏’是在自己的身体或事物衰、坏时所感受的;‘行’是对凡夫界一切现象之存在价值的负面评断。至于八中的前七,则是生命流转过程中的各别感受,较易理解。而最后的‘五’,则是对构成自我生命的五蕴的负面评价,意谓凡夫对五蕴皆执为自我,因而必然会导致一切皆。  从上述‘三’中的‘行’及‘...

    蓝吉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2147468.html
  • 往生净土与思惟集谛的关系

    亲爱的人,盼望相聚却偏偏分离;对冤敌想逃避反而天天相遇;心中的欲求,往往失败,无法实现;五,贯穿一生。   而在极乐世界,这八都会远离。《疏钞》中说:“而彼国莲花化生,则无生;寒暑不迁,则无...名字都没有,何况事实。   我们只要在三有中受生,必定无法超出苦苦、坏、行。这有漏蕴身的本质就是。再加上各种身心的逼恼,苦上加苦,这是苦苦;即使有少许乐受,实际也不是真实的安乐,当乐变坏时,...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往生|净土|谛|集谛|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11/06513219040.html
  • 佛道生命观比较

    对立统一,则讲究性命双修。道教的各种修持方法特别是内丹功都是把性命双修当成一个根本原则。 三是对待生命的态度不一样。生,于佛教曰,于道教曰乐。佛教既然是幻性命以超大觉,必然不重视人的现世,如佛教有人生八之说。八即生、老、病苦、死、怨憎、爱别离、求不得、五(色、受、想、行、识)。佛教甚至把人的肉体看成可以抛弃的臭皮囊。而道教恰恰相反。"夫人之所贵者生,生之所贵者道,人之有道,...

    余志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62257660.html
  • 宗教看人生之比较

    不得、五。生老病死作为人的生理规律不可变更,却也由此揭示了人生的全部过程就是连续产生无尽痛苦的过程;人的情感喜好和欲望也必然给人带来种种痛苦。人的主观欲望总是与不断变化的客观现实形成冲突,由此...生命体。五蕴是指构成人的五种要素:色、受、想、行、识。“色”指物质,既肉体;“受”指、乐、喜、怒等四感官生起的情;“想”指理性活动;“行”指意志活动;“识”是统一前几种活动的意识。这里色是物质现象,...

    见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72960128.html
  • 《尘埃落定》的佛教精神主题

    佛教文化体系都是建构在人性欲望根基之上。譬如佛法的四谛说: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真实义,不颠倒绝虚妄义;谛即是义。佛家听谓的"一切皆",除了生老病死之外,还有"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但是现象,而非本质。集谛则是要解释的起因、根源、本性、产生或生起,而能集起三界六道生死之的东西,不是别的,却是人性的贪痴慢疑等恶诸业,故名为集。第三圣谛是灭谛,即是要灭...

    李 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31763002.html
  • 佛教与基督教的人生哲学

    即主、老、病苦、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生老病死作为人的生理规律不可变更,却也由此揭示了人生的全部过程就是连续产生无尽痛苦的过程;人的情感喜好和欲望也必然给人带来种种痛苦。人...精神现象的综合体。具体而言,佛教认为,人身是五蕴和合而成的生命体。五蕴是指构成人的五种要素:色、受、想、行、识。“色”指物质,既肉体;“受”指、乐、喜、怒等四感官生起的情;“想”指理性活动;“行”指...

    碧莲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581364962.html
  • 佛教般若思想与叔本华意志哲学比较

    。最常见的说法是八,它们是:生、老、病苦、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其中"五"既是其它的根源,又是一切的聚集。这么多的,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佛陀认为是"集",...境界:"那古井无波的情绪","那深深的宁静,不可动摇的自得和怡悦。"21佛教的人生观充分体现在它的四谛思想上。四谛也就是佛教所讲的四条真理:、集、灭、道。谛是说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三界无安,犹如...

    蔡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42944600.html
  • 佛教般若与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

    佛教把分成好几种,有二、三、四、五、八乃到一百一十种。最常见的说法是八,它们是:生、老、病苦、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其中“五”既是其它的根源,又是一切...的解脱境界:“那古井无波的情绪”,“那深深的宁静,不可动摇的自得和怡悦。”【21】   叔本华的这种人生观与佛教四谛理论颇为相似,四谛是佛教对人生真理的认识和总结,它们是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83761914.html